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表現,我國是地球最大的家電加工國與重要消費國,而今我國正處于家電廢棄高峰期,按照每年超過20%的淘汰率測算,2023年,我國將有超過兩億臺家電報廢。
廢舊家電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到期扔棄的家電并非徹底無用的廢物,而是仍有可利用價值,具有資源屬性。廢舊家電的構成材料如銅、鋁、鋼材、塑料等,經過專門處理均可循環再利用,允許節省礦物原料,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廢舊家電處置不當,會破壞生態環境,損害人體壯健,具有危害性。譬如,一些非正規的家電回收拆解公司通過焚化、溶解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提取家電元器件中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而將廢料廢液當作普通垃圾處理,這會對空氣、土壤等自然環境造成關鍵污染。
正是思量到這種現實,國內一直重視廢舊家電回收管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清潔加工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中均有關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置的條款。在此基礎上,國內還出臺了專門的配套制度文件,如《報廢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置管理條例》《電子快訊產品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等,使電子報廢物環境管理體系和技術要求不斷完善。2023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配合宣布《關于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更新消費的實施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去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推出了多項政策,網羅推進農村家電更新行動、投入以舊換新推廣力度、對綠色家電產品進行專項補貼等。
但是,此刻來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的兩頭,即源頭加工者和末端拆解處置環節比較成熟,基本形成了責任明確、規范有序的成熟機制,難點痛點在于銜接兩端的中段回收環節運行不暢。具體而言,一方面,回收市場主體是商業服務業公司,需要填補專門的設施設備、倉儲場地、物流交通工具、專門人員等,而目下還沒有針對回收環節的徑直補貼政策。這容易造成企業上門回收難、成本費用不匹配等問題,這些都會效率回收公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家電回收對象是數以億計的家庭用戶,多數消費者缺乏相關無害化理念,多從自身利益得失思量問題,他們更愿意把廢舊家電賣給出價更高的家電回收小商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許多家電公司及正規家電回收企業檢測推行更加貼近居民上門回收需求的“互聯網﹢回收”模式,一線回收人員的工作用意得到抬高,上門回收工作環境也大大改善。但是,總體而言,今朝廢舊家電回收渠道仍比較分散,超市上的廢舊家電仍處于以個體回收商為主,電商平臺、家電賣場、家電加工公司售后服務站、專業回收平臺為輔階段。數據浮現,正規拆解公司每年拆解的廢舊家電不足1億臺,對比每年兩億臺的廢舊家電數量,僅有一半的家電或然通過正規的拆解渠道進入回收體系。
如何破解家電回收“中段”難題,讓正規家電回收處置公司不再受“吃不飽”之困,推動家電回收處理行業真正兌現綠色發展?既然堵點在一個“利”字,那么打通堵點就要從“利”字著手。有學者建議,首先,政府方面應出臺補貼政策,對回收企業或消費者進行補貼,讓企業降低成本,讓消費者因得到實惠而接受選擇正規回收途徑;其次,更大力度推行以舊換新,而今許多家電加工公司都推出了這項服務,消費者在購買新家電產品時,允許用舊家電抵扣一部分費用,今后,這一服務還應依舊推行下去,并不斷補充優惠力度,真正讓消費者獲益;第三,完善回收網點,家電“正規軍”應深入社區開展活動,方便消費者將廢舊家電交投到活動地點,以更實惠的價格和更便捷的服務打敗家電回收“游擊隊”。
當然,廢舊家電回收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打通“中段”堵點,還要暢通家電生產、消費、處理等全環節全鏈條,完善家電回收體系,這樣才能盤活搞好廢舊家電回收這個大市場,讓所有家電都有一個善終,真正做到變廢為寶。(胡立彪)